4 天命的自觉 (第3/10页)
宫崎市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小说网www.qb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元年的一月一日,皇帝发上谕,训诫上自一品的总督下至正七品的知县等地方官,告知他们各自的为官要务。这道上谕可以被视为雍正帝发布的论述自己执政方针的宣言书,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希望地方官勠力同心、一心治国的渴求。作为上谕中共通的内容,雍正帝提出当时地方官面对的最大诱惑是兼取名声与实际利益——“名实兼收”,指出必须根绝这种败坏的风气。“名”是指官吏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通过交际而获得。在官场上,名声是一种资本。天下闻名的官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优待,因为交际面广泛的人利用价值很高,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拜托其在背后运作转圜。在奢侈浮华的官场上,交际应酬必定需要高额费用。费用如何获得?或者私吞租税,或者勾结政商,或者收取贿赂,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最终无非加重了人民大众的负担。挥霍不义之财进行奢靡的交际,利用交际攫取名声,名声远播则有更多机会做上高官,在幕后运动中也更能呼风唤雨,于是收入便源源不断滚滚而来,也就是所谓的名实兼收。但长此以往,官吏日益肥硕,底层人民大众日渐瘦弱。政治决不可如此。政治并非为了官吏,而是为了人民。官吏若想要认真施行政治,就不应当将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互相交际上。但最让雍正帝为难的是,通过科举及第而身居要职的高官们,不但善于交际,更乐于交际。
继对地方官的训诫之后,雍正二年七月,皇帝又颁布《御制朋党论》的敕文,文锋直指这一点。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作《朋党论》,在文中大致有如下论述:
不应责备官吏之为朋党者,因为正人君子方能始终如一地团结一致,奸邪小人因利害而动,故其朋党易破。
雍正帝对其大加贬斥,称它为欧阳修的邪说,因而自己另制《朋党论》一篇。雍正帝认为:
君子之必无朋党。奸邪小人掩己之非,欲以大力树朋党,歪曲天下之公判,此乃干犯君主大权。
两年后,雍正帝再次颁下敕谕,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昔者天下治道无二。唯命下之时,熟虑是否[秉公持正,适中合理,至于旁意忌嫌亦奚暇瞻顾计虑耶。]天下人无数,所思皆异,岂能缄其口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雍正帝似乎非常蔑视舆论,但在雍正帝看来,当时所谓的舆论未必是公正的万民的舆论,而是被严重歪曲的舆论,因此不可取信。最终,他的态度可以归结为著名的《论语》中的语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万事皆在君主心中。“别废话,把一切都交托给朕!”这便是独裁君主最贴切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