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小说网www.qb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的一生是一部美丽的童话,童话的情节曲折动人,主人公幸福无比。”
这是安徒生自传的第一句。小时候听见大人谈论生活,大多是一些愁苦的调子,看他们的样子似乎人一长大感受快乐的能力就要降低。我自己的成长多少验证了这一点。从我漫长的少年时期直到现在,我体验到的孤独与痛苦确实比幸福要多得多。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中,安徒生以他特有的温暖打动了我。他是一个贫穷而富于灵性的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入体验了人生的艰辛、人心的脆弱与人世的晦暗。而这些体验并没有让他变得心地荒凉,并没有伤害他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期待和祝愿。在安徒生优美如诗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铜匠家庭。童年时他就失去了父亲。14岁,他只身从家乡前往大都市哥本哈根。他想成为一个演员,而在举目无亲的都市,一次又一次拒绝与坎坷在路上等待他一一亲历。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他的境况并没有所好转,“我常常坐在皇家公园里,啃着一小块白面包;我的靴子上有洞,下雨天,我的脚总是湿的;冷天穿不上温暖的衣服,我完完全全是个孤苦伶仃的孩子”。而在这样的失望、贫穷与孤寂中,安徒生所感到的却是,“我认为,每一个友好地和我说话的人都是我真正的朋友。在我的小屋里上帝与我同在,因为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安徒生是以感恩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无论他遭遇了什么,他都一如既往地感谢神和生活。他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生活,生活就对他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从最深的意义上可以说,生活来自心灵。伟大的心灵总有着内在的相通。里尔克也如是说道:“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们的世界,因为它并不敌对我们。如果它有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它有难测的深渊,这深渊是属于我们的;有危险,我们就必须试行去爱这些危险。”
我背靠在床上,调亮了灯光。和安徒生一样,我也在漂泊,怀着梦想与激情。阅读安徒生自传成了我一次次恢复温暖的努力。那些如阳光下的河流般温暖的片断从我眼前流过。安徒生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那些幻想也就是美好的童话。“我相信,在某个月夜,当我坐在那儿时,会有一个中国王子从地下挖个通道到达我们这片土地,听我唱歌,然后把我带到他的王国。”安徒生身上流淌着浓郁的幻想气质,他能让恶龙变成公主。幻想具有无限丰富、无限辽阔、无限神秘的品性。它是一个人灵魂明净而宽广的见证。一个灵性尚存的人必定良知未泯。这是我一直以来对人的一个基本观察。善良不是来自道德层面,它来自灵魂本身。它与一个人心灵的柔软与湿润有关,与内心深处所感应到的美与真有关。那些对美不再存有期待与感应的人,心地很难好到哪去。安徒生是善良的,他不断漂泊,生活也总在绝处带给他雨过天晴的惊喜。他刚到哥本哈根就陷入了经济的窘迫中。女房东坚持每月收两磅,而他只有32先令,女房东要安徒生想好,要么付钱,要么走人。安徒生回忆道:“女房东出去了,我极度悲伤,泪水夺眶而出。我注意到沙发上方挂着她那已故的丈夫的画像,我当时是个十足的小孩,所以就走过去,把我的泪水抹在画像上,我以为,这样这位已经过世的人就会感觉到我的伤心,有可能劝说他的妻子只要32先令,就可以收留我。”女房东回来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她同意了每月32先令的房租。
安徒生心灵中有着明显的敏感而脆弱的品性。这让他身上一直充盈着诗人和儿童的气质,同时也让他显得不够丰厚。他是那种浑然天成的诗人,诗心与童心如水波与月影,相互融合,不离须臾。他凭着内在的敏锐与灵性忧伤而响亮地歌唱着。而那些诗句究竟能传出多远,他并没有把握。他刚开始写诗时,一个才华出众的女演员严肃地告诉他,他是个诗人,可能会和厄伦斯莱格尔一样伟大。安徒生当时就热泪盈眶了。这个细节透露了他的内心处于一种多么润泽而纤细的状态。他说:“我不能相信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位被人如此看重的诗人。”也许艺术的天才在内心深处都有着深刻的自卑和脆弱。因为他们同时体验到了深渊般的黑暗和无限深远的光明。在这势均力敌而此消彼长的两种根本性力量中,他们艰难地寻找着成长的支点和方向。这种成长的状态与那种几乎是纯劳动般的工匠的状态是多么不同。安徒生出身的环境也限制着他。他直到成为一个少年也还没受什么正规教育,以致他在24岁出第一本诗集后,评论界对他书中的错误拼写发起了围攻。安徒生凭着天赋发展,幸而得到了许多贵人的帮助,才没有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早夭的才子。这些人对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无私的援助让人感动。一个叫科林的国家枢密院官员,发现了安徒生,他向国王请求,请国王拨一笔款援助安徒生。同时,他又联系了语法学校,让安徒生得以免费就读。安徒生没有辜负这些善良的人们,他的刻苦有着某种苦行的意味。“许多夜晚,当我坐在我的小屋里读书时,瞌睡虫总是来侵袭我,我就把脑袋浸在冷水里,或者在安静的小花园跳舞,直到完全清醒,可以重新集中精力读书为止。”
没有一个诗人不对自然存有一份天然的亲近。安徒生坦言,“我最经常读的并且从中吸取了最丰富的营养的书就是自然。”这样的学习让人丰富,让人舒展,并且能唤醒诗人心中微妙而灵活的精灵。局限于书本的学习容易令人枯竭,而处处活跃着生息的自然能让一个人从内到外变得绿意盎然,充满了创造的才情与活力。安徒生像卢梭一样喜爱散步。他自豪地说道:“我相信,我在散步时所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了我从学校里所能学到的所有知识。”这让我羡慕,并且忧伤。我从小就生活在铜筋铁泥的森林中,这里一切都是秩序化的,就像一部高度运转的机器。安徒生很幸福,他不断地旅行,他停留得久的地方总是生机勃勃的地方。他在自然里是和谐而美好的。他就像活在其中的一棵树下的一只野兔。自然养育了他,并让他体验到了无尽光辉的神性。他那些回忆自然的文字也像是吹向温暖河岸的风,让人久久停伫,舍不得走远。“在森林中寂静的湖边,在碧绿的草地上,动物们从我身边跳跃而过,颧鸟用它的两条红色的细细的腿在旁边高视阔步。我在这里不问政治,也不问争辩学,我对黑格尔一无所知。大自然包围着我,我的心中也只有大自然,它向我布道,告诉我神的感召。”
书本、自然、童话、旅行,当然,还有女性的温暖光芒,照耀并浇灌着安徒生。安徒生深深感激这一切。我习惯关注一个作家内在的因子和成长的轨迹,我想那才是他们创作的根基和秘密所在。因此我在阅读安徒生的时候有意略去了他丰富的交游、起伏和旅行,以及朦胧的情史,而直接进入他抒发内心的文字。安徒生的温暖是他血液与呼吸的温度。他始终在谦卑而朴素地爱着。他的爱并不雄伟,也不壮阔,没有那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只像涓涓细流般一直流着。熹微的晨光般一直均匀地照着。这样的光芒很平静,很柔和,在每个转弯的路口等着你,伴随着漂流的帆船和漂泊的行者。他的爱并不高远,充满了乡村里的人情味儿。面对托尔斯泰人们会满怀崇敬,而安徒生却让我感到这是一个能促膝长谈的朋友。39岁那年,他写下了一部童话剧《幸运之花》。在这部作品中,他试图阐明“使一个人感到快乐的不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不朽声名,也不是王冠的辉煌,快乐源于他的知足,源于他爱人,也被爱的事实”。爱意盈眶的注视使安徒生更敏感于世上美好的一切,而不是丑陋和残缺。他的童话也因此让人阅读后更能体验自身内在的美好,更能在苦难与悲剧中升腾起对幸福的无尽渴念。在爱与被爱的温暖中,安徒生将他者与自身的美好无穷无尽地开掘出来。四季的风吹过,心灵的土壤里种下的是幸福,收获的也是幸福。安徒生认为人性中最高贵的一面不论在王公贵族身上,还是平民百姓身上都存在。就我们本性中最优秀的特质而言,我们都是相似的。他还富于激情地说道:“任何一个被某种高贵的信仰所感动的人,无论他是王孙还是平民,只要他是渴求最美的事物而且有能力得到的人,我都会对他们躬身让路。”
我一直怀疑孩子能否读懂安徒生。他的童话是抚慰苦难的歌声,是让死者安息、生者温暖的歌声。未泯世事的小孩哪里能感到这内在的温暖?安徒生的童话一直断断续续地陪伴着我,像露珠、笛声、烽火与炊歌。感谢安徒生,他把整个内心向世界敞开了,那是一片蓝色海洋的开放。“对于诗人而言,经常会有一串深邃的音符在这些领域里回荡,人们不知道这音符到底是诗歌还是真理,因此,通过我生命的故事,人们可以听到我的旋律。”他让人向真、向善、向着光热努力。他让我这个四处漂泊,时常感到自己是只孤魂野鬼的人也再次燃起了重返人间的渴念。人世尽管荒凉,而曾经有安徒生这样的人生活过,哭泣过,歌唱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善良与永恒?我想这该不是一个能被轻易推翻的反问。安徒生在远方,也在近处。和每一个平凡人一样,他也时常回忆往事。他说:“当我回首时,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直有一个慈爱的神在关注我的成长,一切都仿佛被某种更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朝着有利于我成长的方向前进。”他让我这个彻底的悲观者不禁也下意识地寻找日出的方向。
200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