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小说网www.qb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日本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国时代,自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便宣告终结。之前为争夺领地而打来打去的各地大名,从德川家康建立“幕藩体制”(幕府控制日本领土的1/4,其余由各藩国领有)之后,也与打打杀杀的日子道别,开始一步步地在自己的领地里发展。
安抚好了各地大名,幕府还不放心,因为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隐患:随着传教士的渗透,日本境内信仰天主教的人越来越多。幕府对此很不开心:我日本国的子民都应该受天皇的神威庇护,现在反而去信什么耶稣,成何体统?一定要把这些异端邪说赶出日本!为了防止传教士再次进入国土,幕府就打起了锁国的念头。这一锁就是200多年,而且被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下去。1633~1636年间,幕府每年都会发布一次锁国令,1639年又发布了一次,在此期间,许多天主教徒被迫改变信仰,或者被流放到其他国家。幕府甚至不惜和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断交,在外滞留的日本人也不允许回国,为的就是与一切西方的事物隔绝。
虽然日本实行了锁国政策,但并不是说日本完全生活在真空中,当时的长崎就是日本与中国、荷兰通商的口岸。为什么日本还允许和这两个国家通商呢?中国就不用说了,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主要不是为了贸易,而是“宣扬国威”,贸易品都是中国内地的精美物件、名贵器物,而且中国也知道周边的这些小国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几乎是让这些国家以零损失的方式,拿到了他们在本国见都没见过的稀罕东西,这样的好事日本自然不会拒绝。那荷兰呢?原因也很简单。17世纪的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国内的商业气氛很浓厚,在日本锁国之前就和日本有商业往来。他们来到日本后也很懂规矩:我只来做生意,不传教。大概是因为荷兰一向表现不错,日本才没有把荷兰拒之门外。
照理说,幕府只开了一个口岸,管理上也很方便,外国人也干不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可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有一次,一艘英国船伪装成荷兰船驶入长崎,把食物、水和柴薪都要走之后便扬长而去。幕府得知此事后大怒:这不是耍我们吗?于是发布了“异国船打退令”,规定所有外国船只,一旦靠近日本本土,一律炮击。这下子外国人哪里还敢轻易靠近,日本的锁国政策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可是到了19世纪中期,幕府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国锁不住了。为什么呢?因为相邻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输给了英国。乍一看这场仗跟日本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却不然:日本自有史以来,大部分的文化、制度均来源于中国,在日本人眼里,中国强大得像神。连如此强大的中国都输给了英国,那日本又怎么是英国的对手呢?于是,幕府一边巩固海防,一边转变政策,对待外国船只也不像以往那么强硬了,还愿意为靠岸的外国船只提供水和柴薪。这种退让的目的只有一个:井水不犯河水,你要什么,我给你就是了,但不要进到我们的领土上来,这是我们的最后底线。
可以看出,此时的日本已经露出弱势,实力的不足使其并没有多少底气与西方对抗,在这种状态下,锁国状态的解除也只是时间问题。终于在1853年6月,美国的马休·佩里将军用4艘黑船敲开了日本的国门。当时的船已经开到了江户湾的浦贺,佩里将军手中拿着当时美国总统的国书,内容是“谨致问候”之类的,实际上双方都明白:“无事不登三宝殿”,美国人开着装有大炮的船专门来一趟日本,不可能只为了来说一声“早上好”。幕府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们束手无策,因为当时佩里的船已经可以直接炮击江户了,可以说美国的刀已经架在了日本的脖子上。万般无奈之下,幕府接受了美国来的国书,并约定明年再行回复,可是日本不可能在一年内脱胎换骨,开国通商已经是无法改变的态势。1854年1月,日本和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规定了美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并开放下田与箱馆(今函馆)两地作为通商口岸。这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之后日本又与英国、沙俄、法国、荷兰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日本锁国的状态正式宣告结束。不过相比起中国的《南京条约》,日本开国的第一步要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