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小说网www.qb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给全世界每个人发一份问卷,调查“你认为哪国人最有礼貌”的话,那么日本人一定榜上有名。日本人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排队有序,只要和他们交谈,他们不是鞠躬就是点头,让人觉得他们恭敬有加。但是反过来说,这种随处可见的恭敬也是日本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特征:我与你交往,永远都是客客气气、不温不火的,分内的事我一定办到,分外的事我就不能保证了。所以听两个日本人说话是用敬体还是用简体,就能对两人间的亲疏关系估计个大概。
日本人很注重集体意识。一个人如果能够融入一个集体,和同事、朋友、家人融洽相处,就能够获得接纳,感到温暖;反之,如果处处受到排斥,与周围格格不入,就会感到不快,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十分痛苦。如果一个人因不能融入集体而被排斥,甚至出现自杀的极端情况,就会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接下来要介绍的日本三大社会问题,全都可以从人情亲疏方面给出解释。
一说到求职,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位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朝九晚五,工资稳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一些欧洲国家的话,还要再加上一条——不能太累,否则就罢工。法国就经常发生罢工,到头来还是要慢慢协调,才能把罢工者一一安抚好,让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上。
不过,这种情况在日本是不会出现的。日本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压力大”:上班族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永远西装革履,有的天天见客户,有的四处出差。朝九晚五基本属于一纸空文,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想要按点下班基本上不可能,因此,加班到深夜才回家、睡四五个小时又奔赴工作岗位的日本人比比皆是。由于加班在日本实在太普遍了,已经到了“如果你没加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程度,连家中的妻子都会认为按点下班的男人“没出息”,所以上班族大多都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身心方面难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或解决,就会有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自杀。
1998年以前,日本每年的自杀者有15 000~25 000人,但到了1998年,自杀人数一下子攀升至32 000多人,之后每年的自杀人数一直在30 000人上下。自杀的人群中,以壮年居多,占到了40%。这些本处在当打之年的人反而是自杀人群的主体,虽然令人感到意外,但又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日本,这个年龄层的人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入职时,接受的是“我为企业,企业为我”的价值观,终身雇佣制还很普遍,很多人自然形成了“我就是为了这个企业而存在”的观念,认为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终身雇佣制逐渐瓦解,而且日本经济近年来的持续低迷让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员。这些正处于壮年的人们已经为企业工作了20多年,然而新形势与旧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让他们不知所措,有的人甚至已经找不到自己身处此世的意义,并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连‘家人’都抛弃我了,我还能到哪里去呢?”这大概是这一辈人失业后普遍的心理写照。他们又普遍不爱给人“添麻烦”,尤其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对于他们来说,坐在家里领救济金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在失业后,他们大多会立即找新的工作,但屡屡被拒,心中又徒生苦闷。多年来扮演家里顶梁柱的他们为了不向他人示弱,也非常抗拒向旁人诉说自己的苦闷,但这种压抑的心情又十分难受,所以有的人选择借酒浇愁,结果患上酒精依赖症而导致身体状况恶化,再加上心理上持续得不到疏解,最终只能痛苦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见,在日本,自杀受诸如社会形势、价值观变化、自身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非由单一因素所造成,所以有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己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而实际上却是“被逼自杀”,其背后有许多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