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奥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小说网www.qb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
昨天,我接到爱勒达德·鲁宾的遗孀芭提雅·鲁宾打来的电话。她没有客套,上来便询问是否在和房地产经纪人约西·沙宣说话。我回答说:“乐意为您效劳,女士。”她说:“我们谈谈吧。”
我对坐落在塔尔帕特(1929)大街的鲁宾家的住宅觊觎已久。住宅位于拓荒者花园之后,我们称其为“废墟”。那是一座老宅,建于一百多年前,村子落成后不久。两旁的其他一些老住宅,如维林斯基住宅和施姆艾利住宅,已被拆掉,几层高的别墅在原处拔地而起。这些别墅环绕在修葺完好的花园中,其中一个花园甚至还有景观池塘,配有人工瀑布、金鱼和喷泉。坐落其中的“废墟”犹如一排洁白牙齿上的一颗黑牙。那是一座布局凌乱的大宅子,有各种侧翼与延伸部分。房子由沙石建成,多数墙皮已经剥落。老宅离群索居,远离公路,背对着世界,为一个布满荆棘与锈色杂物的院落所环绕。院中央是一口封死的水井。水井上是一个已经腐蚀的手泵。百叶窗终日紧闭。大门与老宅之间的石板小径上,恣意生长着旋花、含羞草、绊根草。偶尔可见老宅旁晾衣绳上挂着几件罩衣和一些内衣,此乃唯一的生命迹象。
许多年来,我们特里宜兰拥有一位知名作家——爱勒达德·鲁宾。他是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写大屠杀小说。他在特里宜兰度过了全部人生,只有50年代末期在巴黎学习过几年。他出生在塔尔帕特街上的这座老宅里,在这里写下他所有的作品,也是在这里,大概十年前他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自他去世后,我一直希望把房子买下来,把它卖掉,任人拆毁并重造一所住宅。实际上,有那么一两次,我尝试阅读爱勒达德·鲁宾的作品,可是我不喜欢:他书中描写的一切是那么沉重与忧郁,情节进展缓慢,人物境况悲惨。多数情况下我只看报纸经济增刊、政治书与侦探小说。
两个女人住在废墟里。到现在为止,不管出什么价钱,她们都不肯卖掉房子。这两个女人是作家九十五岁的母亲罗萨,还有他的遗孀(一定有六十多岁了)。我试着给她们打过几次电话,接电话的总是遗孀芭提雅。我在谈话伊始,总是表达我对死去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钦佩,全村值得为此骄傲。继之我暗示房产行业的不景气,说保留老宅已毫无意义。最后我礼貌地提出能否登门简要商量一下今后怎么办。每次电话会谈均以芭提雅感谢我对房子感兴趣,但眼下我还不是她们的经纪人,故没必要前去拜访作结。
直到昨天,她才主动打电话说我们该谈谈了。我立刻打定主意,不带任何买主去见她,而是自己把“废墟”买下,而后把它拆毁,卖地皮赚的钱会比买房的钱更多。我小时候进过一次老宅。我母亲是一位注册护士。她有一次出诊给作家爱勒达德·鲁宾打针时带上了我。我那时大概九岁或者十岁。我记得一间放有东方情调家具的宽敞的客厅,客厅有许多通向旁边房间的门,还有好像通往地窖的台阶。家具显得沉重而暗淡。书架沿两面墙壁从头排到脚。还有一面墙壁上用彩色图钉钉满了地图。桌上一只花瓶里放着一束蓟草。带有镀金钟摆的落地大座钟滴答作响。
作家坐在扶手椅里,膝上盖了一条格呢毛毯,一头灰色长发框住了他的大脑袋。我记得他一张宽大的红脸膛凹陷到两个肩膀当中,就像没有脖子。他长着两只大耳朵,浓密的眉毛变成了灰色,耳朵与鼻孔中也翘着灰毛。他的某些特征让我想到一头冬眠的熊。我母亲和他母亲使劲儿把他从扶手椅拉到沙发上。他丝毫不给她们省事,抱怨,咆哮,挣扎着脱身,可他体力不支,她们战胜了他。他母亲罗萨拉下他的裤子,露出他半边肿胀的臀部。我母亲弯腰在他白皙的屁股上打了一针。后来,作家和她开起了玩笑。我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但我记得玩笑并不是特别逗笑。接着他的夫人芭提雅走了进来。她是个身材瘦削、情绪化的女子,头发挽成一个小发髻。她给我母亲倒了杯茶,往我茶杯里倒了些甜滋滋的黑加仑果汁。我觉得那杯子似乎都有裂缝了。我和母亲在老宅的客厅里坐了大概有一刻钟,村里那时已经开始把那住宅称作“废墟”了。我记得老宅里有某种东西牵动着我的想象。也许是客厅里有五六扇门直接通向周围的房间。我们村的房屋不是这种造法。我只在阿拉伯村子里见过这种风格的建筑。据我所知,作家本人,即使他创作关于大屠杀题材的作品,并没有显示出一点阴郁甚或悲痛的情绪,而是流露出某种勉强的孩子般的快乐。他煞费苦心地以他那种懒洋洋的方式取悦我们,给我们讲述轶文趣事,玩弄辞藻,自娱自乐。但通过这唯一的会面,我记得他不是个迷人的男子,而是花大力气确保每件事情进展顺利的人。
二
晚上六点,我从书桌旁站起身,出门来到村边散步。在办公室工作了漫长的一天,我很疲倦,两只眼睛疼。这一天就在准备年度退税中打发了。我打算走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在海默维茨餐馆稍微吃点东西,而后回去工作,那天夜里需要把工作做完。我太累了,晚上的光线并不十分清晰,而是有些模糊,或者说多尘。那是特里宜兰一个炎热、潮湿的夏日。水井街尽头是一排柏树,柏树后是一座梨园。夕阳西下,落到柏树后面。在这个炎热的六月夏日将尽之际,太阳显得有些暗淡,与我们之间隔着一层灰色的面纱。我以不紧不慢的均匀速度漫步。如今我再次停住,心烦意乱地盯住一个前院。街上只有几个人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这时候,村里多数乡亲通常都待在家里,或者在后门廊,身穿背心和短裤,啜饮着冰镇柠檬水,面对花园,翻阅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