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啸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小说网www.qb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苏军的新战略和战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更适合对付阿富汗的游击战。“搜索和歼灭战术”与“同化战略”,苏军一直沿用了数年之久,阿富汗游击队的困境似乎来临了。世人皆知,以实力而论,阿富汗游击队与苏军在各个方面都相差悬殊,最鲜明的体现,自然是在双方使用的武器装备上。
英国在阿富汗留下很多影响,老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就是其中之一。这种19世纪设计成型的非自动老式步枪是阿富汗游击队的主要单兵装备,阿富汗人用这种老掉牙的古董货与苏军的全自动AK系列突击步枪抗衡。由于不是自动武器,一旦遭遇近战,阿富汗游击队往往要付出惨重伤亡。不过老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有一个好处——射程较远。而且,这种步枪使用口径为7.75毫米的子弹,即英制.303英寸步枪弹。这种枪弹的杀伤力不小,英国人在弹头的弹尖部分填充了轻质的铝,致使弹头的重心后移,击中人体后极易形成翻滚,加大了创伤面积。山地游击战中,阿富汗游击队中的老兵常常使用这种步枪对400—500米距离上的苏联士兵进行狙击。而苏联士兵手中全自动的AK系列步枪有效射程只有300米,打不到阿富汗游击队,所以苏军一度在阿富汗人的狙击作战中吃亏。
不过苏军很快吸取了教训。驻阿富汗苏军为每个步兵班都配备了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而且每个步兵班都装备PK/PKM通用机枪,以压制阿富汗游击队的中距离火力。苏军同样在子弹的杀伤力上动了脑筋,将AK系列自动步枪改为使用5.45毫米口径子弹。这种小口径枪弹比原来的7.62毫米中口径枪弹更容易翻滚,杀伤力更大。小口径步枪弹在射入人体时的创口面积和中口径的差不多,但是在钻透人体后产生的创口面积要比中口径步枪弹大2倍。苏联人的小口径步枪弹还有一种特殊的设计——弹头的尖部只有被甲,里面是一个空腔。这个空腔在弹头射入人体后会立即破裂,随即弹体的铅心就翻出来双重杀伤,效果类似达姆弹。但这种子弹并不是达姆弹,不受海牙国际公约中“严禁使用达姆弹”条款的限制。就这样,苏联人钻了海牙国际公约的空子。阿富汗人对这种子弹十分痛恨,称其为“毒弹头”。
在战斗中,阿富汗游击队可以缴获一些苏军的AK-74步枪,但游击队往往舍不得使用。况且游击队员大多是文盲,结构复杂的武器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倒是李·恩菲尔德步枪更能适应阿富汗山区的恶劣环境。所以,阿富汗游击队常常将缴获的AK-74步枪卖到巴基斯坦的边境小镇达拉,在那里一支AK-74可以卖到3000美元的高价。事实上,这些枪通常是由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来收购。赚到钱后,阿富汗游击队再低价换回大量李·恩菲尔德步枪。达拉是巴基斯坦北方卑路支省的一个小镇,被称为“枪城”,因为那里至今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世代以土造枪支为业,所有居民人手一枪。这里有很多手工作坊,能生产一些老式步枪,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德国的毛瑟驳壳手枪、苏联的AK-47突击步枪等。由于缺乏优质钢材,当地人使用手头一切材料做枪,曾经有支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枪管是利用废汽车方向盘里的圆形钢管手工拉直并刻出膛线后做成的。即便是这样的步枪,也被阿富汗游击队用来与苏军作战。
步枪是阿富汗游击队和苏军都有的,还有太多东西,阿富汗游击队闻所未闻,比如精巧的地雷。苏军常常同时用火炮和飞机在游击队控制的村庄、道路上布撒大量地雷,其中有大量的诡计地雷,伪装成手表、玩具、钢笔、收音机等,阿富汗的儿童深受其害。这些五颜六色的小装置,因其小巧,很容易被孩子们当作谁不小心失落的玩具;地雷带来的痛苦,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有名来阿富汗采访的西方记者曾经看到,一个只剩下左手的阿富汗人弯腰拾起地上的地雷扔到远处,他要把道路清理出来好让游击队通过。
苏军在阿富汗的装备与战术,可以用一支运输车队为中心,来加以说明。
80年代的苏军,一个参加作战行动的摩托化步兵师每天需要补给700—800吨的物资,一个战斗直升机团每天需要补给近400吨。而阿富汗是个内陆山国,全国五分之四的面积是山地,基本没有铁路,更没有海港。空运只能解决每天200—300吨的补给量,对10万之众的驻阿富汗苏军来说无异杯水车薪。苏军绝大部分的后勤补给物都依靠卡车运输。从苏阿边境到阿富汗腹地只有3条战略公路。例如,从铁尔梅兹出发的苏军补给车队要开400公里才能到达喀布尔,途中还必须经过许多险要山地。一般来说,一辆满载的军用卡车开到80公里/小时是没问题的,但是编队行驶时速度能到50公里/小时就很不错了。一个大型的补给车队只能以20—25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行军,车距50米左右。而且在阿富汗这样的高原地区,车辆通常只能装载平原地区一半的物资。即使在没有民用车辆阻塞和游击队袭击的理想状态下,每天最大运输量也只能达到3000吨,而实际上苏军补给每天能有1500吨就很不错了。这些物资只够苏军维持2—3个师规模的持续作战行动。对阿富汗游击队来说,这些满载弹药和燃料的卡车车队是最好的打击目标。
前文有所提及的法国著名记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阿富汗游击队控制区,采访抵抗运动的真实情况。他曾真实记录了一次亲身经历的伏击苏军运输车队的行动:
我们伪装起来,躲在山坡上的岩石后面静等了一个多小时。晨曦中的山峦披上了一层霞光。山脚下伸展着一块狭小的平原,用赭石色石块砌成的村舍星散在原野上,在这拂晓时分显得格外宁静;田野里点缀着一片片树林,绿荫下阡陌纵横,曲径缠绕。此时此刻我不禁揣想,战争爆发前在这里生活一定其乐无穷。
离我们一千米开外的平原另一端,蜿蜒伸展着喀布尔—赫拉特公路,这是阿富汗主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从山上看下去,它宛如一条狭长的彩带。一座规模不大的兵营静悄悄地蜷缩在公路左侧。它的四周耸立着奔腾起伏的山峦,那里是圣战者神出鬼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