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河渠书 (第1/2页)
脚印飞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小说网www.qb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话说《夏书》记载当年大禹治水,一治就是十三年,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他走路时得坐车,过河时得乘船,泥地里得踩毛毡,山路上得架桥。他走遍九州,按照山川地势来疏通河道,根据土地情况来确定贡赋。他开通了九条道路,治理了九个湖泊,还测量了九座大山。可那黄河啊,真是个捣蛋鬼,洪水泛滥,对中国的危害特别大。大禹就专门对付它,他决定把河道从积石山开始,经过龙门,一直延伸到华阴,然后顺着砥柱山往东,经过孟津、雒汭,最后到达大邳。
大禹觉得啊,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在平地上行走特别费劲,老是出问题。于是他就开了两条渠道来引导黄河。他把河水引到高地上,越过降水,一直流到大陆,然后分成九条支流,最后都汇入渤海。九条河道疏通了,九个湖泊也治理好了,华夏大地终于安定下来,大禹的功劳啊,一直延续到三代。
从那以后呢,荥阳又开挖了一条河道,往东南方向延伸,形成了鸿沟,这条鸿沟啊,把宋、郑、陈、蔡、曹、卫这些地方都连起来了,还跟济水、汝水、淮水、泗水都接上了。在楚国呢,西边修了条渠通到汉水和云梦泽,东边又挖了条沟连通江淮之间。到了吴国,那就更牛了,直接开了条渠通到三江五湖。齐国那边呢,也修了条沟连通菑水和济水。至于蜀国嘛,蜀守冰可是个大功臣,他凿开了离碓,解决了沫水的水患,还在成都中间穿了两条江。这些渠道啊,都能行船,多余的水还能用来灌溉农田。他们经过的地方,都修了渠来引水灌溉,这些渠啊,数以万计,根本数不过来。
老百姓们可享福了,都靠这些渠道过上了好日子。
西门豹这哥们儿,他可不是一般的牛!他引导漳水来灌溉邺地,结果让魏国的河内地区变得富得流油。
后来啊,韩国听说秦国喜欢搞大工程,就想了个法子,想拖住秦国别让他们去东边搞事情。于是呢,就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秦国,忽悠他们说:“哎呀,你们得挖条渠啊,从中山一直挖到瓠口,再把水引到洛河里去,这样能灌溉好多田呢!”秦国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开始动工了。可挖到一半儿,韩国的小动作被发现了,秦国就想杀了郑国。郑国也不慌不忙地说:“我虽然一开始是韩国的间谍,但这渠挖好了对秦国也是大有好处啊!”秦国一想,也对,就让他继续挖。
这渠一挖好,可不得了,那些原本干旱的地方都变成了沃土,一下子多了四万多顷能种庄稼的地,每亩地都能收一钟粮食。这么一来,关中地区就变成了大粮仓,再也没有饥荒了。秦国因此变得富强起来,最后还吞并了其他诸侯国。为了纪念郑国,这条渠就被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建立三十九年后,孝文帝时期,黄河在酸枣决堤了,洪水向东冲垮了金堤,东郡那边赶紧动员大量人力去堵。过了四十多年,到了当今的天子元光年间,黄河又在瓠子决堤了,洪水向东南冲去,注入了钜野泽,还跟淮河、泗水连上了。天子就派汲黯、郑当时这些人去组织人力堵决口,可每次堵完没多久又坏了。
这时候武安侯田蚡当丞相,他的封邑是鄃县,鄃县就在黄河北边。黄河决堤向南流,鄃县就不用担心水灾了,收成还特别好。田蚡就对天子说:“黄河决堤是天意啊,人力很难强行堵住,就算堵了也不一定合天意。”那些会看风水、算命的人也这么觉得。于是呢,天子就一直没再管堵决口这事儿。
话说那时候啊,郑当时这个大司农,可是个会算计的主儿。他说道:“以前啊,关东的粮食都是通过渭河运上来的,这一趟得走六个月,而且那漕运水道九曲十八弯的,九百多里地,难走得很。要是咱们能从长安开始,沿着南山脚下挖条渠,一直通到黄河,也就三百多里地,路直好走,估计三个月就能运完。而且啊,这渠下面还有一万多顷的民田,可以顺便灌溉一下。这样既能减少漕运的损耗和人力,又能让关中地区更加肥沃,粮食产量也能上去。”天子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派了那个齐国的水利专家徐伯去现场勘查,然后动员了几万人去挖这条漕渠。嘿,你别说,三年之后还真给挖通了。这一通啊,漕运可就方便多了。后来漕运量越来越大,渠下的老百姓也能用这渠水灌溉田地了。